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照護、住居與社區
Caring, Housing, and Community 
開課學期
104-1 
授課對象
工學院  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怡伃 
課號
SW7044 
課程識別碼
330 M252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上課地點於社會社工系館104教室。與黃舒楣合開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 且 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
外系人數限制:6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41SW7044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***本課為跨領域共授課程,歡迎各系所學生選修,欲修課者請務必第一堂課到課***

  此課企圖透過「照護」(caring)來重新思考社區的樣貌、人與人的關係,整合「依存地景(carescapes)」與「社區照護(community-based care)」相關學理討論,應用都市設計及社區組織的方法,帶領學生從實際的社區中找尋各種實踐的可能性。課程內容包括三個部分,依序是照護的社會建構、住居安排與照護政策(以老人為例)、社區中依存關係的重建,學習方式兼顧學理傳授、案例研討與實務操作。

  第一個主題是「照護的社會建構」,以文獻論述的閱讀與討論為主,業師分享實務現況為輔,建立理解和拆解相關議題的共同語言。照護包括無償勞務、醫療、社會服務和再生產需求,常以兒童、少年、老人、身心障礙者為對象。照護往往被邊緣化為家庭責任或女性天職,而由個人無償承擔,或被商品化為機構服務或勞雇關係,而與公共生活脫節;作為公共議題,討論照護需要處理到性別、階級、種族、國界有關「界線」的課題,必須面對正常與不正式、合法與非法、有價與無償等身份認同�標籤,也無法規避個人、家庭、社區與正式組織的多元角色。所以此部分的課程內容將連結相關討論,跨越女性主義、都市研究、照護倫理與價值、照顧政策、反壓迫社會工作等議題。

  第二個主題是「住居安排與照護政策」,這部分課程將以影片等文本的實際案例切入,開啟學生問題意識後,再加強講授相關學識基礎。全球城市如香港、新加坡生產了排除依存關係的種種空間形式,照護商品化、照護離境化、居住外流化等現象,揭示於照護地理學及相關空間實踐研究,照護選項、家庭角色、社區空間之間的互動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。在台灣,結合照顧、產業與社會網絡的傳統生活方式也逐漸在現代社區消失;福利社區化政策欲活化在地組織的照顧能量,運用志願服務人力於老人的健康維護、兒童課後照顧等需求,結果促成了專業社會福利連鎖店成長,卻少有社區組織能兼顧認同營造與照顧責任。攸關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照護何去何從?

  第三個主題進入實踐的層次,運用社區設計及社區方案等方法,「在社區中重造依存關係」。學生將參訪台北市南萬華的加蚋仔社區及中正區的紹興社區等場域,前者混雜老台北人世居的街巷和都市更新建案,後者為早期城鄉及政治移民聚居的違建聚落,老人等需要照顧的人口集中,各有住居和社區發展的議題。課程將由市場、街巷、老宅、新樓等空間中觀察照護的安排現況,從店家、居民、社區團體、地方政府機構等人士口中了解人們對照護的想像與實踐,透過學生分組異質成員不同觀點的激盪,運用課堂內外所學,設定一個照護需求,構思出符合在地觀點、社會正義與照護倫理的照護方案或選項,此提案將由業師、社區人士、本課師生提出回饋。 

課程目標
學生在完成此課程後應能夠
(1)具備對於照護相關議題的社會關懷;
(2)從全球化和在地脈絡理解相關價值與政策的討論;
(3)批判性評估照護相關的住居安排與社區發展;
(4)運用社區設計及社區組織等方法,提出符合社區觀點的行動方案。 
課程要求
 本課程期待學生完成指定閱讀後充分參與課程討論。
 期末報告將以小組進行,跨領域的團隊合作是達成本課目標的必要元素。
 部分課程將在實際社區場域(大台北地區)進行,學生須自理交通安排。
 學生於本課之作業及社區提案經教師及業師篩選、獲得學生授權同意後,配合本課所參與的教學計劃呈現於相關網路平台、電子報等媒體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(指定閱讀&參考文獻依週次更新於CEIBA/內容)

週次1/ 課程介紹:照護?住居?社區?�城鄉?社工?還有呢?
Sites, W., Chaskin, R. J., & Parks, V. (2007). Reframing community practice for the 21st century: Multiple traditions, multiple challenges.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, 29(5), 519-541.

週次 2/ 全球照護鏈結與照護危機(global care chain and care crisis)
Isaksen, L., Devi, S., & Hochschild, A. (2008). Global Care Crisis. American
Behavioral Scientist, 52, 3, 405-425.
Staeheli, L., & Brown, M. (2003). Where has welfare gone? Introductory remarks on the geographies of care and welfare.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, A 35(5),771-777.

週次 3/ 進入社區場域的方法和倫理
林勝義(2011)。第五章 接觸社區及居民、第六章 評估社區需求,社區工作,頁101-132。台北:五南。
謝國雄(2013)。四位一體的田野工作:茶鄉社會誌的例子。以身為度,如是我做:田野工作的教與學,頁38-90。新北市新店:群學。
*社區場域初訪:南萬華/九月三十日週三上午10:30; 紹興/十月三日週六。

*個人作業之課外研討活動(擇一):
--伊甸基金會籌辦「在地老化」研討會(10/5‐7,推薦參加 10/7 參訪台南大林社宅)
--食養城市人文農創學生工作坊(暫訂主題"Design Thinking",期中舉辦)
--「銀浪新創力」國際論壇:銀髮服務再進化:智慧科技 x 整合服務10/23 08:30 - 17:00台北中正紀念堂中正演藝廳
其他經授課教師同意之主題相關研討會或工作坊

週次 4/ 「依存地景」與照護商品化趨勢:貧窮、性別、空間
Green, M., & Lawson, V. (2011). Recentring care: interrogating the commodification
of care. Social & Cultural Geography, 12(6), pp. 639-654.
Ong, A. (2009). A Bio-Cartography: Maids, Neoslavery, and NGOs. In S. Benhabib & J. Resnik (Eds.), Mirgations and Mobilities (pp. 157-184). New York: NYU Press.
Huang, S. Can Traveling Mothers Ever Arrive? Articulating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Within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of Care., Population, Space and Place. http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psp.1953/abstract


週次 5/ 老的文化意涵、機構VS.社區照顧 (community-based care)
Geboy, L., Moore, K. D. & Smith, E. K. (2012). Environmental Gerontology for the
future: Community-based living for the third age. 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
Elderly, 26(3), 44-61.
Kane, R. A., Kane, R. L., & Ladd, R. C. (1998). Combining housing and services. The Heart of Long-Term Care (pp. 159-188).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Pratt, J. R. (2010). Community-based services. In J. R. Pratt (Ed.), Long-term care: Managing across the continuum (pp. 169-206). Sadbury: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.
Chou, Y. C.(周月清),Kröger, T., &Pu, C. Y.(2014). Models of long-term care use among olde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aiwan: Institutional care, community care, live-in migrant care and family care. 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, on line.

週次 6/ 長者居住與社會住宅推動課題
T. Pastalan, Leon A. Aging in place: The role of housing and social supports.Routledge, 2013.
NHK特別採訪小組,無緣社會:「無緣死」三萬二千人的衝擊 (鄭舜瓏譯) 台
北:新雨,2014。

週次 7/ 台灣老人照護政策與社區實務發展
行政院(2008)長照十年計畫(核定版)。衛福部護理及照護司網站
http://www.mohw.gov.tw/cht/DONAHC/DM1.aspx?f_list_no=581
陳正芬,官有垣(2011 )。台灣機構式長期照顧服務組織屬性與政府相關政策
演變之探討,台灣社會福利學刊,15(1),91-135。
王仕圖 (2013)。〈非營利組織在社區照顧服務的協調合作:以社區照顧關懷據
點為例〉,《臺大社會工作學刊》,27,185-228。
陳世明、陳柏宗(2006)。〈社區組織參與老人社區照顧之研究:以臺南市長榮社
區為例〉,《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》,10(1),49-113。

週次 8 離境化照護與跨境依存景觀:香港的廣東計畫、新加坡大馬新山計畫為例
Andrew Loh (2011).Singaporeans dying away from home. SingaporeScene, Jul 17,
2011.
https://sg.news.yahoo.com/blogs/singaporescene/singaporeans-dying-awayhome-
134247626.html
Online Citizen (2009). Nursing homes in Johor Bahru – revisited.
http://www.theonlinecitizen.com/2009/02/nursing-homes-in-johor-bahru-revisi
ted/
Huang, Shu‐Mei, 2015, Urbanizing Carescapes of Hong Kong: Two Systems, One City (published by Lexington Books (Chapter 5-7)

週次 9/ 社區組織及實驗性居住之另類實踐
Id22, 2012, Cohousing Cultures: Handbook of self-organized, community-oriented and sustainable housing. Berlin: Jovis.
Web resource: http://cohousing-cultures.net/
江大樹、王子華、潘中道、梁鎧麟(2013)。老有所用的理念與實踐--菩提長青
村個案研究,國家與社會,14,55-118。
周月清、李婉萍、張意才(2007)。〈住民社區居住與生活參與、選擇與自主:以
台灣六個團體家庭成年智障者為例〉,《東吳社會工作學報》,16 ,37-78。
陳怡芳、胡中宜(2014)。兒少手足共同安置於團體家庭之工作經驗探討,台灣
社會工作學刊,13,39-68。

週次10/ 脈絡化照護課題:小組期中報告口頭分享及回饋

週次 11/ 重新締結依存關係的「社區設計」
山崎亮(2015)。社區設計,台北:臉譜出版。
黃光廷、黃舒楣譯(2009),Jim Diers 著。社區力量:西雅圖的社區營造實踐,台 北:洪葉文化。

週次 12/ 以資產為基礎的「社區方案」
Kretzmann, J. P., & McKnight, J. L. (1996). Assets-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. National Civic Review, 85(4), 23.
Rothman (2008). Multi Modes of Community Intervention. In Rothman, J., Erlich, J. L., & Tropman, J. E. (Eds.),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intervention (pp.133-170). Itasca, IL: Peacock Publishers.
甘炳光(2011)。新建城區社區發展的實踐與創新,社區發展季刊,135 期,399-409。
李宜興(未出版)。社區行動,林萬億編,社區工作手冊,聯合勸募。
內政部(2006)。社區營造研習教材──入門功夫篇。

‐場域相關閱讀 (開學後補充)
‐相關影片資源
1. 麵包情人
2. 爸媽不在家
3. 分居風暴
4. 桃姐 (總圖4樓影音中心指定參考)
5. 被遺忘的時光 (總圖4樓影音中心指定參考)
6 陳才根的鄰居們 (總圖綱站影音on-line)
7. 搬屋 (總圖綱站影音on-line)

 
參考書目
待補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出席及上課參與討論 
10% 
請準時上課,充分閱讀與參與課程討論,小組同儕互評 
2. 
個人報告(Ceiba作業區) 
30% 
1.影片心得一則 2.工作坊或研討會記錄及心得一則,活動結束下一週繳交 格式:Word檔案上傳CEIBA;A4,單行間距,二頁以內。 
3. 
期中團體報告:初步社區調查結果+操作構想(口頭及書面報告) 
30% 
初步社區調查結果及分析,後續實作方案構想 
4. 
期末團體報告:回應社區的照護需求之提案(口頭及書面報告) 
30% 
口頭呈現(對象:社區成員,業師&本課師生) 書面報告:社區實作方案構想(based on社區調查結果&課程內容&小組成員發想) 以小組進行,結合場域學習,分組了解各場域的照護資源現況與未來規劃,綜合運用第一手與二手資料收,進行評估與建議,期待這部分的成果能回饋場域社區,也能作為相關進階課程的前置基礎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09/16  課程介紹:照護?住居?社區?�城鄉?社工?還有呢? 
第2週
09/23  全球照護鏈結與照護危機(global care chain and care crisis)
 
第3週
09/30  進入社區的方法與倫理
團體作業場域參訪 (9/30:南萬華東園; 10/3:紹興) 
第4週
10/07  「依存地景」與照護商品化趨勢:貧窮、性別、空間 
第5週
10/14  老的文化意涵、機構VS.社區照顧 (community-based care) 
第6週
10/21  長者居住與社會住宅推動課題 
第7週
10/28  台灣老人照護政策與社區實務發展 
第8週
11/04  離境化照護與跨境依存景觀:香港的廣東計畫、新加坡大馬新山計畫為例 
第9週
11/11  社區組織及實驗性居住之另類實踐 
第10週
11/18  以資產為基礎的「社區方案」 
第11週
11/25  重新締結依存關係的「社區設計」
 
第12週
12/2  脈絡化照護課題
*小組期中報告:社區調查&操作構想 
第13週
12/9  團體作業操作、討論修正團體作業 
第14週
12/16  團體作業操作、討論修正團體作業 
第15週
12/23  團體作業操作、討論修正團體作業 
第16週
12/30  場域對話:社區行動提案之成果發表與交流(依場域安排,不上課,請大家儘量參加他組之活動) 
第17週
1/6  成果報告口頭分享與業師回饋
課程總結
(1/11:人文農創食養城市成果展 鼓勵報名參加) 
第18週
1/13  *修正小組期末書面報告 
第19週
01/20  繳交小組成果報告(討論區)